“福源村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帶著她97歲的婆婆,收拾整理庭院、美化環境。我們村支書恰巧看到這一幕,拍下來放到群里,大家都深受感染。”駐村干部、揚中經開區組織統戰委員朱劍告訴記者,“美化人居環境已經深入人心,這得益于揚中近年來長時間、大力度、高效率的持續推進。”
初冬的陽光下,揚中市經開區福源村村委會墻上張貼的“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檢查考核表”十分醒目。漫步村中,衛生室、文體活動中心、宣傳長廊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村民家前屋后花木扶疏,清澈見底的小河里,時而有魚兒躍出水面……一幅生動的田園風光圖,在人們眼前徐徐鋪展。
自2013年底被確定為省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示范試點單位以來,揚中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起農村垃圾收運、河道保潔、綠化管護、道路管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村容村貌“三亂”整治、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維護、文體活動設施管護全覆蓋的“八位一體 ”運行維護機制。“構建這套機制,就是要變‘整治思維’為‘管護思維’、變‘應急管理’為‘常態管理’,讓揚中城鄉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揚中市委書記、市長張德軍說,揚中市堅持新發展理念,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2014年出臺《關于建立農村公共服務“八位一體”運行維護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來,一個文件管到今天、一項工作抓到現在,有力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中的難題,走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路。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揚中農民的房子越蓋越漂亮,家里裝潢越來越高檔,但家門外的環境一度讓人皺眉:河道淤泥堆積、村里村外垃圾成堆,蒼蠅蚊子到處飛,雖然也時不時整治一下,但整治過后又屢屢回潮。為破解這一問題,揚中市每年拿出財政資金近1000萬元,推進農村“八位一體”建設。該市出臺規定:由市財政拿出資金,每年給予各行政村13萬-17萬元補助,對年經營性收入150萬元以下的村,補貼標準再上浮20%,各鎮(街、區)按照1:1的標準給予配套。有了資金,各村或組建管護隊伍,或發動黨員率領村民一起干,構建起農村公共服務管護的長效機制。“現在每到開人居環境整治大會,像挖河道多少公里、清運垃圾多少車,我們揚中都拿不出這樣的數據,因為這些問題在我們平時的管護中都解決掉了,已經進入常態化維護!”揚中市委農辦副主任白玉卿說。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民是獲益者也是參與者。為了引導村民積極投身其中,揚中堅持黨建引領,創新工作方法。新壩鎮立新村有一條百來米的鄉道,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因為道兩旁的兩個小組多年來鬧矛盾,這條路一直修不起來。去年12月,立新村通過發揮“黨群驛站”作用,發動兩個小組的黨員帶頭,反復溝通商議,深入化解矛盾,一條20多年沒修成的百米道路,幾個月就建成了。村黨委書記肖勝說,黨建引領就是“老路換新顏”的“金鑰匙”。八橋鎮福源村黨委副書記包信橋說,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一開始有的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比如不愿拆除村前屋后的違章建筑、不愿整理庭院,但通過黨小組深入談心、黨員帶頭示范,很多難題迎刃而解。
近年來,揚中市積極探索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員深入網點中,采取黨委帶動、支部推動、黨員促動、黨群互動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小組聯系群眾的優勢。截至目前,揚中已建成群眾身邊的農村黨小組658個、黨員群眾家中的黨小組陣地“黨群之家”277個,在84個村(社區)建立起1000多人的管護隊伍。在黨小組、黨員的帶領下,村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情空前高漲。在揚中各村開展的“清潔庭院”評比掛牌活動,受到村民的高度重視。“我們村開展‘清潔庭院’評比,大家誰都不甘落后,有的村民還擔心‘自家院子不整潔,會不會影響到以后嫁女兒啊’。”八橋鎮紅旗村黨委書記劉美紅很有感觸,“有了村民的積極參與,‘要我干’變成‘我要干’,實現‘八位一體’就有了保障,人居環境會越來越好。”
本報通訊員 徐梓平
本報記者 董超標 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