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不亂扔煙頭、不隨地吐痰,小小的文明行為可以折射出城市居民文明觀念的轉變。自《淮安文明市民12條》施行以來,亂扔煙頭和隨地吐痰的現象明顯減少,市民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煙頭痰跡不落地”已成市民的文明習慣。
走在城市街頭,細心的市民會發現一個個銀白色的煙蒂桶,桶高約一米,四周都有收集孔,需要滅煙的市民可以直接通過小孔將煙頭投進去。家住利苑新村小區的周軍,喜歡夜晚沿著上海路散步鍛煉身體。在一個煙蒂桶前,他細心地將煙頭熄滅后往小孔里投入。“我以前也會隨處亂扔煙頭,但是現在到處都能看到‘煙頭痰跡不落地’等公益廣告,街道上也配備了煙蒂桶,就不好意思亂扔了。”周軍說,與他一樣,一同散步的好友在抽煙后也會自覺將煙頭熄滅后扔進垃圾桶。
在市區的夕陽紅廣場,每天下午都會有許多老人前來休閑娛樂。前幾年,人流散盡可以看見隨處亂扔的煙頭以及遺留的痰跡。“現在這個廣場基本上看不到垃圾,煙頭更是看不到。”已在廣場活動多年的附近居民李奶奶告訴記者,社區志愿者經常會來到廣場撿垃圾,宣傳文明理念。久而久之,老人們看到社區工作者的辛苦,便開始注重文明習慣,改變自身行為。“現在我市是全國文明城市,我們不能給家鄉拖后腿,老人也要講文明,有垃圾就要扔進垃圾桶。”一位老人笑著說。
“我們感覺市民的素質普遍提高了,以前每次清掃樓道都會掃到許多煙頭或者垃圾。隨著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后,這兩年,明顯感覺居民樓道更衛生了,綠化帶里也沒什么垃圾,我們打掃起來很輕松。”在巨一首府小區負責保潔的李女士說,她見證著小區衛生狀況的變化,小區環境真的是越來越好了。
■融媒體記者 張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