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宣布,直屬高校定點扶貧的所有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
在這場全國一盤棋的攻堅戰中,江蘇高校成為重要力量。
因地制宜壯產業,
變地理劣勢為生態優勢
“2020年2月,石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河海大學派駐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的掛職副縣長孫彥歆表示,當下,石泉縣正在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山高谷深、地處偏遠,既然石泉縣在自然地理上的劣勢難以改變,不如想辦法把劣勢轉變為優勢。”孫彥歆帶著記者驅車近1小時,來到大山深處的養蜂點——中池鎮茶里村的中蜂養殖基地。一排排蜂箱嵌在山坳間,人煙稀少,空氣清新,花香陣陣。“這兒地廣人稀,一年四季都有花,特別適合養蜂,山里的‘日月精華’都凝結在這一罐天然蜂蜜里。”陜西嶺南蜂業加工廠負責人周才東介紹,目前全縣已經建成10余個規模化養蜂合作社,養殖大戶30余戶,累計養蜂9500箱,產值超過800萬元,帶動上百個貧困戶。
在石泉,種桑養蠶已經延續了3000多年。“桑蠶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但如果不提檔升級,按照老路子走,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受限。”孫彥歆說,村里栽桑養蠶的“主力軍”是年過六旬的老人,缺乏先進理念、技術,蠶絲產量、質量都上不來。為提升壯大桑蠶產業,近年來,石泉全縣推廣“小蠶共育”技術,建設了規范化的小蠶集中養殖基地。“全村200多戶蠶農將蠶種放到我這里,我把小蠶養到3厘米左右再交給他們,能保證80%的產量。”技術能手譚小琴養蠶30多年,她告訴記者,推廣小蠶共育技術后,當地蠶農平均年收益從一兩萬元提升至五六萬元,吸引了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返鄉。
石泉縣縣長周耀宜說,自從與河海大學結對以來,河海大學一方面發揮校友會力量,為石泉拉項目、壯產業;另一方面,學校專家教授多次前來調研,幫助石泉科學全面地規劃縣域經濟發展重點,確定了石泉縣“十四五”水利改革發展規劃、石泉縣“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以及石泉縣富硒水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研究等多個科技扶貧項目。
科技創新促發展,
新品菊點亮“花經濟”
“大田栽秧行對行,我在田壩栽花秧,九月菊花滿壩香。”這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賢昌鎮高枧村村民易芙蓉編唱的山歌。60多歲的她,如今扛起鋤頭在自家門口種菊花,月收入2400多元。
5年前,麻江縣有近三成農村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去年,麻江已退出貧困縣行列,踏上鄉村振興新征途。這當中,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菊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16年,42個品種的菊花種苗,從長江三角洲的平原來到了云貴高原的梯田,第一批3萬多棵全部存活。這些菊花種苗來自世界最大的菊花種質基因庫——南京農業大學湖熟菊花基地。
自2017年菊花園開園以來,“貴州麻江品菊季”累計吸引游客超過100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1億多元。“品菊季”期間,柑橘、花生、小米、黨參等當地農產品都在景區外的脫貧集市上找到了不錯的銷路,云貴川一帶的游客慕名而來,也帶火了當地農家樂。
除了觀賞菊,2017年,南農大又將多個食用菊品種引進麻江。龍山鎮大塘村種植大戶文培國原來是種植烤煙的,2018年試種了7畝金絲皇菊,銷量很好,2019年他把自己的12畝地全都種上了菊花。
2019年,麻江縣食用菊種植規模達到1030畝,各村合作社建起了5個加工廠,賞菊季一過,141臺烘干設備全速運轉,一盒盒包裝好的金絲皇菊“飛”出深山。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表示,除了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南農大推出了“10+10”行動,以10個學院結對幫扶麻江縣10個村,設立鄉村振興研究生工作站,鼓勵學生常態化蹲點協助當地解決實際問題,把論文寫在麻江大地上。
綠山包里鼓腰包,
一枝翠竹長成“致富林”
“正安‘摘帽’了!”今年3月3日,深度貧困縣正安縣脫貧出列,這標志著黔北重鎮、“紅色圣地”遵義實現整體脫貧。消息傳到1500公里之外的南京,南京林業大學師生們也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中轉發點贊。自20年前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貴州就是南林大定點幫扶地區。
一根竹子,到底能發掘出多大的價值?“按照我們目前引進的技術,能夠從竹桿、竹根到竹葉,甚至竹屑進行全竹利用,將每根竹子‘吃干榨盡’。”位于赤水的貴州新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姚連書說。
這家當地竹加工利用的龍頭企業,與南林大“聯姻”已久。2012年,企業設立院士工作站,與南林大合作開發竹質新型復合材料。2014年,竹板材生產線正式投產,年產竹地板30萬平方米、復合地板10萬平方米、全竹板式家具2萬套,實現產值6000萬元,直接解決就業200余人,帶動上游20萬竹農增收致富。
在竹產業助力脫貧的“赤水樣本”成功實施后,桐梓、正安兩縣也分別與南林大簽訂了方竹開發利用研發項目協議。去年暑假,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率隊專程赴桐梓調研考察方竹產業發展情況。校地雙方實行“公司+貧困戶+科技”的模式,建立方竹新品種及良種繁育基地,打造現代育竹科技示范園,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和科技成果,最終實現生態環境優美,竹產業鏈優質高產高效。
2017年、2020年,桐梓、正安相繼脫貧“摘帽”。
本報記者 王 拓 王夢然